Q3中国汽车品牌在英国市场的份额增长逾一倍至11.8%
盖世汽车讯 据日经新闻报道,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,英国新注册汽车中11.8%为中国汽车品牌,这一比例不仅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,还较今年第二季度提升了2.7个百分点。
2007年被上汽集团收购的英国传统汽车品牌名爵,仍是中国车企中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品牌。不过,奇瑞汽车和比亚迪正迅速追赶——两家企业已在英国大幅扩充电动汽车产品线。目前,这三家企业占据了英国市场中国汽车销量的90%以上。此外,吉利汽车也紧随其后,其在英国的首款车型刚刚上市。
英国之所以成为中国车企极具吸引力的出口市场,关键原因在于该国并未像美国和欧盟那样对中国汽车进口征收关税。
中国战略风险研究所高级政策主任Sam Goodman表示:“目前,我们(英国)是为数不多保持市场开放的国家之一。不仅如此,我们的消费者也有能力购买这些(中国)产品。”
目前,所有在英国销售的中国汽车品牌均未在英国本土设立生产基地,产品全部从中国进口。但这一情况未来可能改变——有媒体报道称,奇瑞和吉利正考虑在英国投资建厂。吉利已向《金融时报》表示,其目标是在英国实现每年1万辆汽车的销量。比亚迪则在邻近的匈牙利设有一座工厂。
尽管英国市场规模远小于美国和欧盟,但仍是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。英国本土行业数据显示,2024年英国新注册电动汽车数量曾超过德国,不过今年已再度落后。
此外,根据英国政府的“零排放汽车战略”,到2035年,所有新售汽车必须为电动汽车;2030年时,电动汽车在新注册汽车中的占比需达到80%。而去年英国新注册汽车中,电动汽车占比尚不足20%,可见该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。
英国最大的在线汽车交易平台Autotrader预测,到2030年,中国汽车品牌有望占据英国电动汽车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。
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创始人Matthias Schmidt指出,英国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接受度更高,原因在于他们的品牌忠诚度低于许多欧洲国家消费者。他解释道:“英国没有本土主流汽车制造商来吸引‘爱国消费’,这为新进入市场的品牌提供了优势——相比法国和德国等拥有强势本土品牌的市场,英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更低。”
这意味着中国车型在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价格优势——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补贴支持和规模经济效应,中国车企在价格方面足以超越竞争对手。瑞银集团于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比亚迪生产汽车的成本或比西方竞争对手低25%。
今年6月在英国上市的比亚迪Dolphin Surf,起售价为18,650英镑,是英国市场上价格最低的电动汽车之一。Autotrader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年初,英国市场上售价低于3万英镑的电动车型已达29款(这一增长得益于中国车企的进入),而去年同期仅有9款。
雷诺、菲亚特(Fiat)和雪铁龙(Citroen)虽均有起售价约2万英镑的车型,但特斯拉Model 3的起售价高达3.9万英镑。
二手车经销商Carwow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,消费者已注意到中国车型的价格优势。今年上半年,当被问及为何考虑中国品牌时,38%的受访者选择“性价比高”,这一比例较去年的28%有所上升。
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Mike Hawes表示,中国车型的增长对英国消费者而言是好事。“这推动了市场竞争——老牌车企不得不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,加快车型研发速度并降低成本。”
然而,Sam Goodman警告称,中国汽车进口量的激增可能导致英国本土汽车行业“空心化”。“没有关税保护,英国本土车企根本无法在价格上与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竞争。实际情况可能是,我们在汽车行业关键领域将失去更多就业岗位。”
这不仅会给英国本土车企带来挑战,还可能威胁到英国更广泛的制造业基础。Sam Goodman以欧洲为例指出,雷诺、大众等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已考虑转向军备生产。“如果我们失去了汽车行业,那么整体制造业规模就会缩小。在当今各国日益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世界里,这会使我们依赖他国。”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相关
- 
								做高精地图的,怎么也来玩AI了两年前,四维图新还在坚持“智驾方案当然需要地图”。 两年后,四维图新却不太提地图了。 在大模型时代,这家以高精地图起...[详情] 
- 做高精地图的,怎么也来玩AI了
- “万物到家”已成日常,现存物流相关企业超171
- 售价11.98-14.98万元北京现代EO羿欧
- 心理咨询师收费高近受热议,现存相关企业超13.
- 入网1年,月销100辆!破局下沉市场“茂名打法
- 少儿编程课真伪惹争议,全国现存相关企业超320
- 安泰·问政:在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动力的关键节点
- 宾利汽车与施坦威钢琴倾情合作共谱设计交响华章
- 16.99万起!第一次玩混动的smart放言“
- TriLite推出用于AR和汽车应用的下一代微










